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见习记者 魏晋雪
2023年,甘肃省白银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2.8:18.1:49.1。大工大农,被视为白银市情的一个重要标签。
白银地处甘肃中部,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白银还是农业大市、陇上鱼米之乡,近年来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32个,49个农产品荣获国家和省级金奖。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白银而言,大工大农既是该市纵深推进城乡融合的优势禀赋,同时,突出的二元结构也令融合更具挑战:工业集中在城市区域,乡村辐射带动缺乏、农业虽具规模但产业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在城乡间存在较大不均衡,资金与人才被城市虹吸。
作为白银城市进化与生长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工大农下的城乡融合,如何看,怎么干?
——持续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经济活力和成长潜力,建成西北唯一的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26.25公里,加快建设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公路总里程达到1.23万公里、2022年中兰客专高铁建成通车;
——县域经济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继白银区之后,2023年,平川区、靖远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56.54%提高到2023年的59.48%,高出甘肃省平均值4个百分点;
——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构建“4+4+N”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500家、711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收入达13752元,比上年增加1019元,增长8%。
优中心、强县域、夯基础,白银市“三策”联动的城乡融合路径轮廓渐清。
做优中心城区
作为兰白经济圈的副核心区,白银市立足“兰白一体化”核心城市功能定位,通过做优中心城区、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邓金钱说:“要优先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再以中心城区有效辐射带动乡镇发展。向中心聚集,可为城市创造诸多方面的‘加成’:劳动力市场及城市资源共享、经济活动及公共服务成本摊薄、知识和创意持续溢出……
如此,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均衡共享、治理高效协同、要素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激发城乡发展活力。”
为不断强化中心城区,白银市优化城市布局,重点支持白银市城区、白银高新区、平川区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建设高品质城区。
长通小区位于白银市白银区,是白银市众多“高龄小区”之一,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楼栋陈旧,且仅有一扇门供行人进出。2019年,长通小区被列入白银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如今长通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破除多余围墙;小区内部的路变成长通路(西),成为白银城区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小区与公园连成一片,把自然环境融入现有建筑群,让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舒心。现今,长通公园周边高楼矗立、商圈密布,美食城、步行街一应俱全。
据了解,2023年,白银市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86个,楼栋376栋,新增绿地面积80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6.99%。
同时,白银市实施市政道路、人行天桥和老旧街区改造项目9个,新建改造道路26.45公里,实施污水管网改造21.64公里,地下综合管廊二期建成运营,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标率为27.08%,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白银市作为传统的工业型城市,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也是其提升以城带乡能力的重要一环。
白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科科长张维德介绍,为增强兰白经济圈产业承载能力,白银市以白银高新区为核心,带动银东、银西、刘川、平川、会宁、正路六个工业园协同共进,形成了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一区六园”发展格局。“一区六园”规划面积300.5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91.2平方公里,累计入驻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7.4万余人。
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是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的重点建设园区,总规划面积71.3平方公里,是甘肃省规划建设面积最大的工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全省重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基地。2020年获批成为甘肃省首批绿色园区,2023年通过省级化工产业园认定。
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天鹏介绍,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39家,吸纳就业万余人,2023年工业总产值166.44亿元,成为全省布局大工业和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天然良港。
县域优则全域强
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
2023年,白银市白银区保持甘肃省“十强县”前三行列,靖远县、平川区进入“进步县”行列,会宁县、景泰县实现位次前移。
“我们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支持县区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白银市发改委副主任尚立军说,支持工业主导型的白银区、平川区发挥工业基础优势,强化园区平台支撑,做大工业总量规模。支持农业优先型的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加快“一县一园”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支持文旅赋能型的会宁县、景泰县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产业是县域发展的根基,特色是县域产业的优势。靖远县是“中国文冠果之乡”。走进白银市靖远县东升镇的甘肃陇原农林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榨油车间,文冠果油醇香的味道扑鼻而来。
文冠果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本油料树种,集观赏、医用和经济价值于一体。甘肃陇原农林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周兆毅介绍,作为靖远县文冠果产业龙头企业,公司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合作社、农户种植文冠果面积8万多亩。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既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同时还可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近年来,靖远县把文冠果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体系、壮大绿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来抓,建基地、扩规模,育龙头、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推动文冠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赢。
目前,靖远县文冠果种植面积23.9万亩,产值6680余万元。全县已建成万亩以上和千亩以上种植基地各4个、百亩以上育苗繁育基地4个,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靖远文冠果油”201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先后入选国家首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国家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文冠果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之一,受益农户达2200多户11万人。
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量质齐升,白银市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统筹推进。
农村居民的消费集中在县城,县域是消费扩容增长的关键场域。基于这一判断,白银市聚力打造消费在“县”新场景。
据了解,2024年上半年,白银市利用国家项目资金1081万元,投入建设县域商业体系,白银区改造建设2000平方米现代化智能集配中心一座,在4个乡镇建设一批商贸中心,并100%改造提升一批村级商店;平川区改造城区综合商贸中心总面积6300平方米,在7个乡镇建设改造商贸中心,在61个行政村设立村级物流便民服务站点;制定《白银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规划(2023-2025)》,市级便民智慧信息服务平台测试版完成基础功能测试,按照市级不少于12个便民生活圈的要求,在白银区建设20个、平川区建设6个便民生活圈,覆盖白银区39个、平川区25个城市社区,覆盖率达90%以上。
“下一步,白银市将对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立足特色、各展所长,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成色,推动5个县区在全省排名位次整体前移。”尚立军说。
乡与城相向而行
城与乡相向而行应是什么模样?是在保留乡村自身特色与美丽的同时,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和生活品质;是城市以工业、科技等优势反哺乡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
走进白银市平川区陡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田间,渠道相通路相连;村舍,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山涧,泉水潺潺流向远方。
陡城村拥有两千多年文化底蕴,是丝绸之路东段北线上的重要通道。以前村民多居住在四周陡峭的大山峁上,村内有一条两三公里的老街。近年来,白银市不断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平川区水泉镇陡城村负责人田广说:“我们对原有的蔬菜大棚进行改造,共计500亩,为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我们还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持续推进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目前,村里共有设施蔬菜大棚261座,村集体经济达到36万元。”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村里一共有916户3198人,现在我们铺通了两条柏油路,接上了自来水,大部分农户改厕改灶,用上了沼气。”田广介绍,陡城村通过开展沙河治理、拆危治乱、国土绿化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省级乡村示范村建设,完成了陡城民宿、村史馆、沙河泉水景观、陡城书院、黄河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家家有特色、步步是风景、处处皆醉人的自然村庄景观。
在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面貌持续改善的同时,白银市以工促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品种研发、精细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记者走进白银市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采笋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刨土、割笋,一派繁忙的景象。
“园区流转了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的316亩土地,目前已建成了包括6座薄膜连栋温室、27座日光温室、1座育苗温室,以及智慧农业大数据综合管控平台、农业物联网生产管控平台等设施设备在内的园区核心区。”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经理冯亚雄介绍。
据了解,该园区一期的建成,每年将支付南什村57户村民土地流转费15.8万元。按经营利润的25%计算,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分红100万元左右。同时,可吸纳周边村民100多人在园区进行除草、管护、收割、管理、加工等。二期建成后,预计户均年增收可达2000元以上,届时将吸纳更多的群众就业增收。
冯亚雄介绍,园区将通过搭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数字化芦笋种植综合管理平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芦笋产业,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在乡村面貌日益改善、以工促农蓬勃发展之际,白银市并未停下奋进的脚步,而是紧盯交通、水利、新基建领域短板,谋划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
目前,白银市实现了100%县区通高速、100%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100%的建制村通客车的“四个百分百”目标,基本形成了内通外联、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此外,白银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3798个,目前,各县区主城区、重要交通枢纽、重要景区以及工业园区核心区域5G覆盖率均达到100%。
与此同时,2024年,兴电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引洮二期会宁县农业灌溉配套、景泰县育苗和经济林基地供水等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复工建设。截至8月底,全市开复工水利建设项目91项,下达投资计划19.48亿元,落实各类资金12.24亿元,完成投资10.12亿元。
(据央广网兰州11月14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