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虎
戏剧艺术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根植于西部沃土的秦腔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华夏民族诸多的情愫与传统,凝聚着西北人特有的禀赋和文化积淀,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和满足群众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的家乡榆中县青城镇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俯拾间处处有历史印记,以前曾有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工艺为一体,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戏台八座之多,被周边的人们称之为“戏窝子”。老家人爱看戏、爱演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有幸观看了甘肃省秦剧团、兰州市秦剧团的《十五贯》《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等经典剧目,以及青城村、新民村、瓦窑村等排演的秦腔、眉户、曲子戏乃至京剧剧目。其中,我对青城村排演的秦腔本戏《逼上梁山》的印象极为深刻,剧中林冲、高衙内等艺术形象历历在目。
家乡浓郁的戏剧氛围和打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戏剧艺术,尤其是秦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逢年过节看戏,平时听老人们说戏,小学高年级时还参与学校排演的眉户剧《园丁之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阅历的增加,我把欣赏戏剧艺术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或走进剧场,或在电视机前感受戏剧之美,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同时,我积极参与剧本创作、戏剧大赛、戏剧观摩等活动,并从戏剧工作者的角度关注着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近十多年来,我听到过不少关于秦腔艺术正在衰退、没落,甚至消亡的言论,也目睹了秦腔观众比以前有所减少的场景,但秦腔的生命力十分强大,文艺院团依然活跃在城乡,城市剧院座无虚席、一票难求的景象不时出现。农村庙会观众人山人海,场面火爆的情形比比皆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老的戏剧艺术开始与时代接轨,“线下经典”在“线上开花”,抖音和快手平台上火得一塌糊涂,其点击量、播放量和观众的参与程度超乎想象。其中,一位演员在快手直播间,把秦腔唱出了无数个10万+,展示了秦腔艺术生生不息的活力。
秦腔艺术深深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巨变而巍然挺立。从目前的表象上来看,在文化形式越来越多元的今天,话剧、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艺术受宠,秦腔观众似乎在减少。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秦腔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文化基因,世世代代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其历史地位和特殊作用无可取代,当前只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已。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支持秦腔事业的发展,振兴秦腔艺术也正在成为西北人的共识,或许未来的传承发展要闯许多难关,但秦腔艺术的前景十分光明,我对此充满信心,并积极投身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实践中。
2024年,我连续参与了三个戏剧活动,再次现场感受了秦腔艺术独特的魅力,目睹了观众对秦腔艺术的喜爱,看到了秦腔艺术的活力与生机。我参与的第一场戏剧活动,是在甘肃会宁干部学院举办的第七届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大赛于9月19日开始,每天下午和晚上各一场,9月23日晚落幕。本次大赛涵盖了秦腔、京剧、昆曲、豫剧、川剧、晋剧、河北梆子等30多个戏曲剧种、141个剧目,既有经典剧目的重新演绎,也有现代题材的创新尝试,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戏剧艺术的深厚底蕴和勃勃生机。
作为大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我一场不落地观看了来自黄河流域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艺术家们5天8场的精彩角逐,同时目睹了会宁观众对戏剧艺术的巨大热情,剧场里每天座无虚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会宁观众对秦腔艺术的喜爱,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在演出前数小时,热情洋溢的戏迷就早早来到剧院前厅,表达对演出的热切期待。
大幕拉开,生旦净末丑悉数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轻袖飞扬,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一次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台上台下同频共振,剧场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叫好声。有天晚上演出的是秦腔专场,开演前天气骤变,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雨水虽然打湿了观众们的衣衫,却丝毫没有浇灭他们看戏的热情,剧院前厅挤满了人,未能进入的打着雨伞剧场外等候。同时,未能进入干部学院大门的六七百名观众聚集在外,久久不愿离去,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在会宁参与完第七届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返回白银后不久,我又连续在白银区参加了两个在室外举办的戏剧商演活动。其一是会宁县秦剧团应某房地产公司的邀请,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白银西区一家新开的楼盘前演出。经典的传统秦腔剧目、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带给戏迷们艺术的享受,戏迷们好评如潮,大呼过瘾,原计划演出七天,每天中午、晚上各一场,后因观众的强烈要求及观众的持续增加,主办方不得不又加演了三天六场。其二是白银蓝翔剧团应另一家房地产公司邀请,在地理位置更为偏僻、连公交车都不经过的白银西区某楼盘前演出十天二十场的秦腔大戏。
我注意到,两场商演活动在演出前均没有通过任何官方和自媒体进行宣传,得到消息的戏迷奔走相告,呼亲唤友看大戏,一时间出现了满城争看演出、人人谈论戏剧的盛况。在每场戏开演前两三个小时,老人们结伴早早坐在最前端,年轻人站在中间及两边。演出开始后,戏迷与演员同欢笑、同感动、同叹息、同静默,一曲终了,大家恋恋不舍,脸上写满了意犹未尽。两个商演活动的观众刚开始都只有四五百人,逐渐超过了上千人。其中,会宁秦剧团演出现场的观众更多,连续几天达到两千五百人左右,把露天剧场围得水泄不通。
看戏、听戏、唱戏,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作家贾平凹在散文《秦腔》写道: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秦腔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民俗风情,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底蕴,融汇在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中,流淌在广大戏迷的血液里,只要有人演戏,就有人看戏。只要有人看戏,就会有人演戏。因此,“秦腔消亡”是个伪命题,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而且将会在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更加熠熠生辉。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及甘肃省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白银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