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革命老区会宁县,古道名城换新颜。会师城楼红旗展,红色驿站人声欢……”日前,会宁县秦剧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剧目,排练室里,演员们认真专注地走队形、做动作,驻地所在的小楼里不时传出阵阵秦腔和锣鼓声。
马元良是剧团的副团长,也是剧团唱了30多年戏的“台柱子”。在一旁候场的他,不时举起手机为同事们拍下排练的精彩瞬间。
“我们正在排演一出名叫《红色会宁梨园颂》的新戏,有60名演员参演,我和其他3位同事是主唱,我们将以秦腔的形式唱出会宁的红色历史和发展故事,为县城观众带来精彩演出。”马元良说。
会宁县秦剧团是一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剧团,其前身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组建的会宁县民间业余剧团,后历经多次改名改制,直至1978年正式成立,2012年改制成会宁县嘉韵秦腔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自成立以来,伴随一代又一代会宁人成长的会宁县秦剧团,不断推出群众喜爱的秦腔精品,截至目前,累计排练本戏40余部、传统折子戏20余部,其中,原创大型秦腔历史剧《郭蛤蟆》获第四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剧目大奖。为弘扬和宣传推介会宁红色文化,剧团先后创作了《重逢会宁》《红色热土》《会师前夜》红色三部曲,其中,《重逢会宁》在甘肃省现代戏调演中荣获三等奖,《红色热土》获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二等奖。
剧团常年深入会宁各乡镇和靖远、平川等周边地区巡回演出,年演出350场以上。
近期,随着秦腔的走红,会宁县底蕴厚重的秦腔文化进入了公众视野,会宁县秦剧团也接到了不少邀约。“往年我们演出都是在会宁周边地区,今年县外省外邀请明显增多。”马元良告诉记者。
“看到那么多人喜欢秦腔,我们很高兴,也很自豪,希望自己能为秦腔的传承弘扬贡献一分力量。”马元良表示。
(载2月19日《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