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施耀花
探秘宝藏,矿立城生;增储上产,点亮未来。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城市发展。对于以矿产资源开发起家的老工业城市白银而言,找矿犹如“寻宝”,摸清矿产家底,扛稳端牢能源矿产资源饭碗,意义极其重大,使命更加光荣。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白银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围绕“找什么矿、在哪里找、怎么找矿”三个问题,依托科技创新和战略合作,有力有效开展绿色勘查。锚定目标,“寻宝”白银,日升月恒间,跋山涉水里,每一次找矿的重大突破,都是对大自然奥秘的深刻洞察,对找矿人智慧与勇气的深情礼赞,更书写了矿业助力地方经济腾飞的一阙颂歌。
忆往昔——国家所需 白银所能
白银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采矿用地276.5平方公里,矿产资源分布主要有南北两条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能源矿产、有色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显著。
白银自古就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在距今白银市区10多公里处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一带,设立采矿机构——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20世纪初期,地质工作者霍士成、陈贲、梁文郁、刘乃隆、刘增干等曾多次到折腰山实地考察,并著文论述折腰山矿床的存在及规模。1945年,在折腰山矿床调查时,发现了磷铁、赤铁等矿。1947年6月,地质学家宋叔和第一次来到白银厂,论定白银厂矿床属黄铁矿型铜矿。从此,地质界对白银矿床的认识由单一铁矿转变为有色金属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急需用铜。宋叔和主动请缨去西北找铜,将白银厂作为找铜靶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1951年,60多人的地质队来到白银。地质队员们风餐露宿,每天爬山头,探老硐,请来当地石匠用钢钎、手锤和黑火药开凿平巷。到1952年,地质队由60多人扩大到200多人。发现的地质证据证明,白银厂不是铁矿,金、银和硫也属其次,铜矿床才是主要的。白银厂找到铜的消息传到北京,641地质队正式在白银厂组建。1954年底,地质队提前一年完成了勘探任务,白银厂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一个大型黄铁矿型铜矿床暴露在世人面前。国家吹响了向白银矿山进军的号角。伴随着国内首个、世界罕见的白银大爆破,万吨炸药削平了折腰山、火焰山等7座山头,“住在郝家川,干在折腰山,死了打口铜棺材,埋在火焰山”的铮铮宣言,揭开了白银找矿和矿产开发事业的崭新的一页,揭开了甘肃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序幕,也由此建立了新中国金属基地。自此,一座依矿而生的白银市诞生于中国西北荒原,成为共和国重要的大型有色金属工业基地。60多年来,白银累计生产铜铝铅锌产品600多万吨,上缴利税100多亿元,创造了连续18年铜硫生产产量、产值、利税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的佳绩,赢得了“共和国有色金属长子”的殊荣,缔造了闻名中外的“铜城”。
196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白银公司,深有感触地说:“你们这里是艰苦奋斗!”正是白银开拓者和探矿拓荒者艰苦奋斗的创业豪情,铸就了“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的白银精神,激励着着一代代白银找矿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截至目前,境内发现矿种53种,查明矿产资源储量33种,其中有色金属380万吨、煤炭16亿吨、陶土3059万吨、凹凸棒4791万吨。居全省首位的有铟、铊、水泥用大理岩、陶瓷土4种,居前5位的有煤、铜、铅、锌等12种。
岁月流光,记取华章,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所需,白银围绕国家两个重点工程建设,经过艰苦创业,建起了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工业体系。
看今朝——拓域开新 续写华章
回望来时路,步履更铿锵。多年来,以矿产开发立市的白银,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坚定能源矿产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理念,加大勘查力度,推动增储上产,这是旗帜号角,也是使命担当。
巍巍祁连作证,滴滴汗水成金。早在2013年,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白银市政府、白银公司、甘肃省有色地勘局签订“四方协议”,共同出资3亿元,经过4年,新发现四方山铜多金属中型矿床、郝泉沟金多金属中型矿床。
进入新时代,白银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国家及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绿色举措,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贵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开发为重点,加强陶土、凹凸棒石、玄武岩等优势资源,积极推进白银、靖远等矿田深部及外围增储,持续不断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先后实施省财政基础地质调查和勘查项目,总投资1.55亿元。白银火焰山-小铁山铜资源基地被列为国家能源基地,靖远矿区外围煤炭重点区、景泰郭家台一带煤炭重点区和白银厂外围铜铅矿重点区被列为省级重点区。甘肃省地矿局持续耕耘白银区二道湾金矿普查项目,前景看好。2024年,采矿业增加值61.2亿元,占全年GDP的8.24%,为新质生产力蓄能赋势。
瞰未来——“探实”家底 远景可期
2024年,白银市人民政府设立自然资源发展基金,源源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找矿投入,进一步彰显了市委、市政府落实找矿战略行动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甘肃煤田地质局等地勘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地质、物理、化学、遥感等找矿技术手段,勾勒出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乘势而上的生动局面,圈定了多处找矿靶区。
——景泰县寺滩盆地白岩子-郭家台三叠纪煤田成果丰硕。5年磨一剑,白银发现迄今为止甘肃省境内发现的、在全国范围也是绝无仅有的三叠纪最大的焦煤资源基地,第一阶段探明煤炭资源9075万吨,目前,已建成年产90万吨煤矿。经过进一步勘查,郭家台查明煤炭资源储量4.5亿吨。
——白银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取得丰硕成果。甘肃省有色地勘局、白银有色集团携手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探边摸底、攻深找盲、深勘精查,初步圈出17条铜矿(化)体,新发现矿产地3处,取得了重大找矿成果和良好社会效应。
——白银市清洁能源前景看好。经地勘单位前期论证,白银市仅煤层气储存量预计达23亿立方米。
找矿报国,需勠力同心;找矿突破,需持之以恒。2025年,甘肃省级资金计划投入2759万元,用于6个区块地质找矿;白银市自然资源发展基金计划投入2650万元,用于靖远、会宁凹凸棒,景泰玄武岩,白银区有色金属,平川区陶土等找矿项目;相关企业将自主投入9654万元,用于8个深边部地质找矿项目。面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历史性重任,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在众多地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白银的找矿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那些深藏于地下的宝藏,如同一束束希望之光,必将引领白银走向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