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
早春三月初,燕子还未来,北国风光依然雄浑苍茫。在一个春风料峭的天气,我们沿着华家岭上的西兰古道,穿过松柏和杨柳织成的林带,又一次来到了大墩梁。
大墩梁本是华家岭上一座普通的山峰,却因当年红军在此与敌鏖战,血洒沃土,使其挺拔成了我们精神上的高地,总是让人魂牵梦绕,不由人怀着景仰的心情一次次顶礼膜拜。我们这次去时,脚下虽然还是残雪枯草,而春光已经无可阻挡地当空泼洒下来,把松枝柏叶洗刷得碧绿如新,使这座伟岸挺拔的英雄山峰显得更加青翠动人。
华家岭犹如一道碧玉妆成的屏障,自西向东横亘在会宁的南大门前。从空中鸟瞰,她像一条蜿蜒奔腾的苍龙,西接祁连达昆仑,东枕六盘连崆峒,北临黄河近大漠,南越秦岭通长江,虽是耸立在陇中大地上最崔巍的崇山峻岭,实则是山脉风水最靠近祖国心脏的青峦叠嶂,而大墩梁则是这峰峦汹涌的磅礴万山中拔地而起的一座奇峰异峦。八百多名红军将士的生命,将这座山梁堆砌出了一种新的高度,成了共和国版图上又一处耀眼且令人景仰的红色地标。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大会师。国民党却依然对红军围追堵截。10月20日起,红五军在华家岭一带的大墩梁、双墩梁等地摆开战场,构筑工事,开始阻击敌军。能否取得华家岭阻击战的胜利,是决定能否粉碎国民党通渭会战计划的关键。红五军董振堂军长动员战士:一定要打好会师后第一仗,多消灭敌人,掩护主力部队会合和休整,用实际行动来保证会师部队北进!
22日,红五军第三十七、三十九、四十三和四十五团在华家岭一带阻击毛炳文第三十七军的9个团,副军长罗南辉负伤,团参谋长王力和100多名指战员牺牲。23日,国民党第三军和第三十七军凭借猛烈炮火向会宁中川乡大墩梁地带的红五军阵地发动全面总攻,已负伤的罗南辉在担架上亲自指挥战斗。红五军各团在光秃秃的山上修筑简易工事,先后击退敌军5次冲锋。面对顽强的红五军,敌军从兰州调来7架飞机助战,敌机轮番轰炸和俯冲扫射给红军造成了严重伤亡,年仅28岁的副军长罗南辉壮烈牺牲。
红五军是骁勇善战的铁军,有“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多次肩负最艰苦的后卫任务,保障着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受先头部队胜利会师的鼓舞,红五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昂。即便是在敌众我寡、敌军装备又占据绝对优势的形势下,红五军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他们经历了长征的磨练,一个个堪称钢铁战士,飞溅的弹片在他们的骨头上碰撞出一簇簇火花,熊熊的烈焰几欲把他们的血管煮沸。他们以生命为盾,抵挡敌人疯狂的炮火,最终胜利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保证了红军三军会师和主力部队的休整,为西渡黄河、东进陕北以及北上抗日赢得了重要的时间窗口,在中国革命史册上载入了光辉的一页。
在大墩梁阻击战中,红五军将士们血洒战场,罗南辉是长征途中牺牲的最后一位军级将领。他们为保卫会师成果,八百余名红军指战员以血肉之躯构筑起钢铁防线,在这片黄土高原上谱写了“血战大墩梁”的悲壮战歌,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崇高与理想的纯粹。
华家岭三百里大道如弦,大墩梁九十载岁月如歌。战火硝烟书写在这表里山河的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被茫茫林带磅礴的涛声,演奏成了气冲霄汉的千古绝唱。日月经天,在浩瀚的银河中,他们是最璀璨的星辰;江河行地,在苍茫的山河上,他们是最巍峨的峰峦。自从红军将士在炮火犁开的黄土里种下鲜血浸泡、生命温热的信念,华家岭就在不断地隆起,把黄土地的脊梁一点点抬高。这里海拔最高的地方,不是那古堡、铁塔,而是两座耸立如山的坟墓:一座是887名红军英烈用血肉之躯堆起来的巍峨,一座是一个叫罗南辉的副军长用二十八岁青春挺起的脊梁,它们和万里长征一样雄伟,从此高高耸立在华夏儿女仰望的目光中,与昆仑山同脉,与黄河水同源。
一寸山河一寸血,万里征程万里铁。我们今天走向大墩梁顶时,总感觉身边的那一排排白杨树,就像一个个穿着绿色军装英姿飒爽的年轻战士。这一棵棵白杨树,就是长眠这里的红军用血肉滋养出来的新生命,是他们的英灵化成的青枝绿叶。每一片沙沙作响的树叶,都像一个闪闪发亮的五角星。因此,人们把这里的白杨树深情地叫做红军杨、将军林。一棵树,曾经是一杆枪,是一个长征路上归来的战士,是一座生命树立的丰碑。现在这些白杨树,一棵就是一位子弟,就是祖国的一座绿水青山,依然用生命守卫着大地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当年正是红军将士这些年轻生命的无悔抉择,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红军将士不朽的英灵,早已化作祥云补天裂,骨殖埋入崖湾窟窿,用生命缝合大地的累累伤痛。当我们一次次来瞻仰时,会看到两座坟墓上蓬勃的青松,让这座英雄山岭的海拔,一年年生长出了新的高度,针叶间缀满细碎的阳光,仿佛八百多双眼睛仍在守望,每一棵翠绿的松柏,枝叶直指蓝天,根系深深扎在祖厉河。
青山无语作丰碑,绿树有情护英魂。大墩梁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长征胜利坐标点上,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情告慰,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灯塔,她最像悬在天地间的一根磁针,上指北极巨星,下指西兰大道。这座烈士纪念碑,承载着双重历史使命:它既是红军将士英勇事迹的物质载体,更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容器。
我们默立在烈士纪念碑下,听松涛满壑,犹如当年嘹亮的号声破空而来,在山岭岗梁上久久回荡;看黄土微红,犹似当年烈士抛洒的热血,在草木的根系滴渗。回首林带深处,已有一树一树的桃杏即将绽开鲜红的花蕾,杨柳吐着翠绿的新芽,松柏枝叶的绿意更加浓烈,这也许就是春光最动人的模样,正从四面弥漫而来,把纪念碑上錾刻的几个大字濡染得愈发铮亮,与山河共烂漫,与日月同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