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果宾果,请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宾果机器人。我来自清华大学。非常高兴能来到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文昌小学,能和三·九班的同学们同上一节课。”在会宁县文昌小学学术报告厅,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宾果智能高级讲师王建红正在上一节特别的示范观摩课。讲台上机器人的自我介绍迅速点燃了课堂激情,报告厅里经久不息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宾果宾果,我每到考试的时候特别紧张,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紧张是正常的,但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深呼吸、放松身体、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这些都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经过一番学生和机器人的互动热场,以“人类老师+机器人助教”的双师课堂模式,开始了今天的授课。
这节课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课程第七课《语音信号》。宾果机器人告诉同学们,人工智能机器人获得语音信号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录制下来再播放出去,也就是声音的“搬运工”;第二种是语音合成。
“同学们,你们谁能让我发出一百四十五的声音?”在王建红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现场分析播放数字声音的需求,找出了一、四、五、百、十的数据,按照一百四十五的顺序,通过平板电脑下达指令,宾果机器人果然发出了一百四十五的声音。小试成功,同学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机器人还告诉大家,清华大学设计了精彩的人工智能课程,要和同学们共同来探索。同学们将学到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程序设计这三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项目实践,提升自身素养。
“人工智能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率,推动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革,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范式”。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专家王龙在课后作教学点评中认为,AI将推动课堂场景从人际转向“人际+人机”。
据了解,2023年,韬奋基金会“韬奋基金会新时代智慧助学革命老区万里行专项基金”携手“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并创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单校投入50万元,铺设人工智能设备与课程。已陆续在福建、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开展了“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建设工作。今年到甘肃的第一站就到了红军会师圣地会宁县。
“会宁县是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在红军会师圣地这片红色沃土上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对历史和人民的责任,也是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纪念。”韬奋基金会新时代智慧助学革命老区万里行专项基金负责人张建忠说。会宁县是中国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现如今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现代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新技术,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会宁县将依托“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技术及优质教育资源,在未来1-2年,努力实现会宁县所有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普及。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普惠化、均衡化和高质量发展。(王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