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931-8712377 邮箱: gsjbzx@12377.CN
首页 > 央媒省媒看白银
把青春“种”在黄土地上
——共青团白银市委引导青年人才促乡村振兴见闻
时间:2025-04-28 09:36:14 来源: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在国外留学4年后,张龙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跟着父亲一起在陇中黄土高原的山坳里种苹果。

过去的9年间,从流转土地,发展种植基地,到成立果业公司,带动6个乡镇的脱贫户和周边16个合作社种植苹果3.22万亩,年产值3.5亿元,如今,张龙已成为当地回乡创业的杰出青年代表之一,不仅担任会宁县青年联合商会会长,还是白银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甘肃省青联委员。回顾艰辛创业路,张龙坦言,这一切离不开团组织的一路鼓励和支持。

怀揣梦想,把青春“种”在黄土地上。在白银市,更多的青年正满怀热情投身农业农村,用实干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青年力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人才正在成为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共青团白银市委有关负责人说,为引领带动青年人才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创新实施“青春助农”工程,通过“平台筑基、赛事赋能、链式培育、生态营造”多维发力,为青年人才“保驾护航”,走出了一条独具白银特色的青年人才振兴乡村的新路子。

留学青年返乡抒写共富梦想

“在日本的超市里,一个苹果居然能卖到100多日元。会宁的苹果又大又甜,价格却那么便宜。”留学期间,偶然发现的苹果售价差异,深深触动了张龙心底浓厚的家乡情结:想要回乡发展苹果产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会宁,虽然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但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纬度、海拔和气候条件都适宜苹果种植。“在我留学期间,2014年,从事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的父亲已开始起步种植苹果。随着果园面积逐年扩大,由于缺人手,父亲也希望我回来帮忙。”张龙说,回到家乡后,经过反复考察,他决定在头寨子镇、河畔镇流转土地建设苹果种植基地。这些年,他又陆续在甘沟驿镇河西坡村、会师镇月牙村、河畔镇冯堡村流转土地发展苹果种植。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返乡创业的张龙时刻记着父亲说过的这句话,如何带动农户增收成了他一直惦记的事。“我们与260户乡亲签订了长达30年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每亩土地年流转费700元;帮助120户易地搬迁户栽植苹果树600亩。”张龙说,除了带动乡亲们发展苹果种植,务工也是基地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基地常年固定用工20多人,月薪在5000—9000元之间;从每年农历正月修剪枝条开始,到5月份疏花疏果,再到秋天的采摘季,基地的季节性用工也吸纳了周边近500名乡亲到果园务工,去年基地劳务支出在25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基地每年都会对周边镇村果农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免费为苹果种植重点乡镇提供苹果接穗,帮助他们进行品种嫁接更新。在基地的帮助带动下,这些果园每年每亩可增收1000元以上,会宁县的头寨子、河畔、白草塬、甘沟驿等乡镇1560户脱贫群众走上了发展苹果种植的增收路子。

“我计划未来5年把基地果园面积拓展到1万亩以上,建成有示范带动能力的果品龙头企业,谋划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领和带动更多青年人投身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张龙说。

扶持一个青年,带动一片发展

“为了引领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团市委着力构建全域化人才汇聚矩阵,指导全市5个县区团委建立了青年创业联盟。依托乡村振兴青年创业联盟和青年企业家协会,我们积极吸纳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客、电商达人等青年骨干243人,构建农村青年人才数据库,吸纳青年企业家等优秀青年加入青联,多措并举,努力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扶持一个青年,带动一片发展’的效应。”共青团白银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靖远县东湾镇,当初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杨志啸,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青年致富带头人、发展蔬菜产业的专家,他先后荣获“甘肃省第二届创业大赛创业新秀”“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多项荣誉。他创办的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集蔬菜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特种蔬菜开发、绿色精品蔬菜生产销售等业务于一体,年育苗3000多万株,辐射种植面积达1.2万亩。可是,在创业初期,杨志啸也曾面临技术匮乏等诸多困难。

“为了能够系统学习蔬菜育苗及种植管理技术,他和妻子杨晓珍一起远赴山东寿光学习。市县两级团组织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他们对接农业专家,协调安排其参加青年创业赛事,帮助杨志啸及其创办的合作社实现了快速成长。”共青团靖远县委书记张琦介绍,多年来,杨志啸坚持把带动培养致富能人、带动本村及周边地区群众共同致富作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举办蔬菜种植实用技术讲座,创办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基地,帮助乡亲们提升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引领带动农村青年人才创业,有力促进了靖远蔬菜产业的发展。

“扶持一名青年创业,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引领乡村发展的‘引擎’。我们积极为青年创业者搭建跨区域资源对接平台,并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培训+实践+服务’培育链条,大力培育‘理论+实操’复合型青年人才。”共青团白银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青年致富带头人快速成长,团市委精心策划组织青年企业家赴北京、南京等地开展产业考察与技能培训,累计培育职业化青年新农人860名。团市委还联合人社等部门打造“十百千”创业引领工程、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挖掘培育文冠果生物制品开发、蔬菜种苗基地建设等56个优质项目,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兰州・白银青年企业家协会共建”活动,引导青年人才在“甘味”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等领域开展跨区域合作。

让青年成为振兴“先锋”

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是“7·22”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的易地安置村。2015年8月,新坪村群众刚从岷县搬来时,大家不会种菜,也不愿种菜,没有致富主导产业。“90后”村委会主任陈永红带头克服“怕、懒、靠”思想,先后投资10多万元,示范种植6座日光温室,首次种植3个月就收入3万余元,让乡亲们看到了发展的方向和致富的希望。

为推动村里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陈永红又带头动员自家亲戚率先流转土地,最终带动590户群众同意流转,由村里集中统一建设日光温室。在陈永红和村“两委”的积极争取下,每座日光温室还获得了5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缺钱的燃眉之急。“一开始,大家不愿种黄瓜,现在是抢着种。”已担任共青团白银市委兼职副书记、新坪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陈永红说,目前,全村累计建设日光温室585座、蔬菜大棚320座,每座温室大棚年产黄瓜3万斤以上,每座棚增收5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人人有产业,家家能致富”。

记者在新坪村采访时注意到,这个只有595户人的村庄,居然同时设有两家银行的营业网点。“我们村里的蔬菜交易市场,去年一年的交易额就有3亿多元。”提起这个,陈永红言语间满是自豪,他向记者介绍,黄瓜种植成规模后,新坪村及周边村庄黄瓜种植户进行交易,大多都是沿路摆摊销售。为解决黄瓜销售难题,他牵头建设了交易市场,配套建设了恒温气调库,并成立了蔬菜贸易公司,构建起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十年磨一剑,依靠以黄瓜种植为代表的多元富民产业,新坪村从昔日的“穷苦村”变成了今天的“花儿新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树立为民服务的理想,更要有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的魄力。在带领新坪村实现‘蝶变’的征程中,团组织全力给我们搭建平台、对接资源,给了我们很大帮助。”陈永红说,下一步,他和村“两委”将竭尽所能引领带动村里的年轻人成长,帮助他们成长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先锋力量。

陈永红仅是共青团白银市委扶持青年成长、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今,在白银乡村,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返乡创业青年人数持续增长,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突破500人,青年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200家。

201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家辉积极响应团组织的号召,回到家乡靖远创办了养殖合作社,后又考取了村党支部专职化书记,目前担任北湾镇中堡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从小生长在农村的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是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家辉告诉记者,在项目扶持资金的支持下,中堡村建设了鱼龙山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到村任职后,他带领村“两委”积极整合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发展黄瓜等蔬菜设施种植,目前共发展日光温室465座、蔬菜大棚近1000座,有力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


责任编辑:赵艳萍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28320001 不良信息举报: 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
网站备案:陇ICP备17004671号-1 公安备62040202000275号
白银视线网举报电话: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