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城
丝绸北路寿鹿山段(今国道338线寿鹿山段)
□ 石延荣
永泰城地处兰州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追溯历史沧桑,一幕幕烽烟往事在这里上演。汉击匈奴、唐蕃角逐、夏蒙争锋……明代,这里的战略位置愈加重要,不仅是通往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而且是抵御游牧民族袭扰的重要支点,更是守卫金城兰州的前哨。由于政治、历史、地理、气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历史上的丝绸古道并不是一贯畅通无阻的,沿线很多当年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堡、集镇、村落,现在大都不复存在了,只留下残存的遗迹。
一
永泰古城是丝绸北路沿线现存的最具代表性且保护较为完整的明代军事城堡,是明长城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万历时“甘肃新边”的重点国防工程,是兰州以北最高军事指挥机构。2006年,永泰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古城位于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西距县城一条山镇25公里,坐落于老虎山北麓。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城周1700多米,城高12米,城基宽5米,夯土层厚12至18厘米,城头一周有女墙799雉。登高鸟瞰古城,古老城垣的立体曲线,犹如一只长寿吉祥、静逸泰然的千年灵龟俯卧在永泰川这片广袤的原野之上。
古城平面略呈椭圆形,南面只开一道城门——永泰门。城门洞高7米,宽4.3米,深16米。原安装两扇拱形大铁门,门扇是15厘米厚的松木板,外包一层1.2厘米厚的黑色铁皮,用数以万计的大铁钉铆钉加固,坚如铜墙铁壁。城门外有瓮城,瓮城也只开一道门——永宁门,面向西南。城周有四个半圆形的“月城”即瓮城,当地人称“城圈子”。城周有十二座炮台(又叫马面),瓮城与大城连筑为一体,起着马面加固支撑作用。城外环城一周为护城河,当地人称“城壕”,深约2.5米,宽约6.6米,距城墙约10米开外,构成了一道科学完美的防御工事。北城外约20米处,有一座烽燧,残高7米,平面略呈方形。墩北依次有五座小墩,残高4米至5米,与大烽燧南北呈一字形排列延伸,是夹砂夯筑的军事防御设施。
据《皋兰旧志》记载:“县南有路塘二……一在永泰北城外,中有大墩一,旁有小墩五,自昔有兵,今废。”可见,此处塘墩修筑时间早于永泰城,永泰城建成之后,“塘墩”的战略作用逐渐被城堡取代了。
城内的人畜饮水,源自城南两公里处的老虎山下老虎沟峡谷前段水磨沟,用石条和青石块砌成堋拱(暗渠),把该峡谷里的松根泉水引入城内。在南城外约50米处建成占地2800多平方米的用汲海(当地俗称大涝坝),以供牲畜饮用及灌溉农田。城内自南而北,在中心大街从上到下沿街凿有五眼井,井与井之间以地下水道串通,将水灌入井内供城内人畜饮用。至城北角,又修了一个涝池,名曰“甘露池”。水从第五眼井下面的水道排出流入涝池,供城内居民洗衣、饮牲畜、浇灌菜地。
相传这五眼井与“甘露池”是清初“威信公”岳钟琪所修。雍正二年(1724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归里祀祖,在城内凿五眼井以补龟城之五脏。修“甘露池”为龟之六腑,以补龟城之地脉,增添龟城之灵气。显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明代筑城,城内军民用水问题必然是首要亟须解决的问题。但春秋更替,年久日深,再加上土质碱化、地震等因素,到了清初城内饮水设施堵塞损坏,需要疏通维修,应在情理之中,此乃岳公为民之善举。
永泰城南倚老虎山,北连明长城,东临黄河,西控庄凉,应急兰州与红水之间,是大明王朝在西北边陲苦心经营军务的例证。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兵备副使邢云路在红水城南一百四十里筑永泰城,又南一百里筑镇虏(正路)堡,再南一百八十里筑保定堡,再南九十里到金城兰州。中间筑墩院二、墩台四十四,补修红水、永泰等地墩台七十余座,廨舍、仓廒具备。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永泰城竣工,皋兰参军入驻。后因战时所需,兰州参将移驻城内,肃王裁拨卫所军马八百匹归永泰营,永泰城遂成兰州以北最高军事指挥机构。
按照我国传统地理“三吉六秀”之易理,城内房舍以三街(中心大街、上十字街、下十字街)六巷(东巷、尕巷巷、武庙巷、前西巷、后西巷、仓房巷)规划,中街较为宽阔,直通南北;上十字街东连中心街、北靠钟鼓楼、直通西城;下十字街在钟鼓楼东北约60米处,西连中心街,贯通东城;东西另有二条巷道(武庙巷、尕巷巷)连接中街;环内城一周为马道,长1700多米,宽约10米。于南城门内街西靠马道处建武庙,供奉武圣关云长;其后建三官庙,供奉天、地、水三官;于北城街西靠马道旁建大佛寺;于大佛寺外院南巷道旁建永福寺;于北瓮城门内街东靠马道处建长乐宫;于东街北靠马道建土地庙,供本方土地;于小教场北墙根建四圣宫,供孔子、孟子、曾子、颜回四圣……这些建筑错落有致、井然有序。
二
永泰古城是目前丝绸之路沿线现存的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保护较为完整的明代军事城堡,是明长城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万历时“甘肃新边”的重点国防工程,是兰州以北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永泰古城位于寿鹿山主峰老虎山北麓水磨沟大峡谷北口2公里处的永泰川南塬沙滩草地之上。地处甘、宁、内蒙古三省交界处,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川滩交错,沟壑纵横,是金城兰州的战略咽喉要地、丝绸北路的重要关隘、河西走廊东端枢纽门户,素有“鸡鸣醒三县”(景泰县、天祝县、古浪县)之美誉。
其北是一望无垠的永泰川,砂田连片,阡陌纵横,富有“料敌知无战,安边示有征”的诗情画意。其南面是“崇岗隐天,邓林蔽日”的老虎山,可藏百万雄兵于其内。进可以攻敌于百里之外,退可以老虎山为屏障,御敌于松山以北,稳操胜券。所以,此地颇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战略天险,被历代战略家视为军事要塞。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西渡媪围索桥(今芦阳镇索桥古渡),在景泰境内痛击匈奴,并经老虎山麓一线进入河西走廊;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设立武威郡,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政府在景泰县芦阳镇吊沟村大树梁筑建媪围城设置媪围县,隶属武威郡,为景泰历史上建县之始;同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上陇阪,过陇西,经靖远,从小口子下游索桥渡河,进入景泰境内,经响水、吊沟、芦阳到席滩,继续西行,过一条山、锁罕堡、老虎山、永泰、寺滩、三道埫、白茨水(居延置)、宽沟,折而向西南,至古浪新堡子翻蒿沟岘经裴家营、大靖、武威进入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老虎山北麓正处于丝绸北路的要冲地带。汉宣帝时,为巩固边防,西汉定边名将——营平侯赵充国将军提出了名标青史的《屯田十二策》,并在金城令居(今兰州市永登县城西北庄浪河一带)移民屯田,朝廷为移民提供牛犁、谷种等物资,变牧场为农耕区。这种以兵民屯田的经营模式给边陲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成效显著。
明万历初年,蒙古部落松酋阿赤兔(松虏)纠合套虏(河套)宰僧著力兔、海虏(青海)永邵卜部等大规模入侵西北边陲,企图把大小松山(今景泰全境)与青海蒙古势力连成一片。一时间,狼烟滚滚,战火纷飞,边民流离失所,严重影响到明王朝西北边陲的稳定。为从根本上消除边患,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朝廷以龙沙老虎城(今永泰城南旧城子)为中心,南北以大、小松山为界(大松山即今景泰县境内西部的寿鹿山、老虎山、老爷山一线;小松山即景泰县境内的北䃎山、昌林山一线),组织了“松山会剿”,此战历时半年之久,最终把蒙古宾兔部驱赶到了腾格里沙漠以北贺兰山一带,此战以明王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战后,为进一步巩固边陲,明王朝在东起黄河索桥,西至古浪土门修筑了绵延200多公里的长城(当地人称之为边墙),并在兰州以北、长城之内,筑建了红水、芦塘、三眼井、永泰、镇虏、保定等城堡烽燧,其中以老虎山前的边陲雄关永泰城最为著名。同时,朝廷大规模移民实边、屯田兴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肃新边”。
公元1636年,清王朝统一了蒙古各部,随着边陲烽火渐息,社会环境日趋安定,永泰城的军事防御职能不断弱化。清顺治时,永泰营由参将改设游击;康熙年间,由游击改设千总;乾隆年间,由千总改设把总;咸丰年间,裁撤永泰营把总。这样,永泰城到清朝末年,已由昔日的边陲重镇,嬗变为内地普通民堡。
三
1923年,在城内下街原武衙署的左侧新修新式学校一所,即红水县公立第二高级小学校。当时,学校有上房五间,东西校舍内外各九间,讲堂(教室)五间。校门朝南,现保存基本完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国家拨款、群众集资,永泰小学得到多次维修,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永泰城内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时代特点明显的典型建筑之一。
1936年,红四方面军征战河西,红五军途经老虎山,夜宿永泰城,给古城永泰留下了光荣的红色记忆。
历史上途经永泰城的这条商道是古丝绸北路东段的主要通道,也是今天景泰县振兴“一带一路”的重要地段。老虎城、永泰城等古堡遗址,佐证了这里曾经商贾官旅往来的繁荣和狼烟战火频仍的沧桑;永泰义学、永泰同乐社、永泰小学、永泰初级女子小学等学馆校舍汇聚了永泰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寿鹿山、老虎山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老爷山庙宇群、永泰城烽燧碉楼、红军将士夜宿过的安家大院、永泰川现代戈壁农业示范基地等人文景观,共同凝聚了永泰城厚重丰富的丝路文化、寿鹿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同时也印证了永泰城曾经的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