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931-8712377 邮箱: gsjbzx@12377.CN
首页 > 文艺
道塬“读书日”活动花絮
时间:2025-05-21 09:23:32 来源: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 阎晋平

4月18日,应武志元先生之邀,我有幸参加了“相约山背后,读书在道塬”活动。活动期间,同仁们考察了山背后耕读文化园和道塬博士文化园,漫步“状元桥”,观看“洗砚池”,登顶“问道亭”,参观了李家新庄子文化园、山背后农家书屋和旭琎书院,聆听了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大博导柴守玺讲座、新庄初级中学师生的演讲以及诗人周卫宏先生,乡土作家青竹、王维德的感言等。这些内容,几位作家、摄影家都分别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多角度、多层面作了详细讲解。笔者仅撷取几朵花絮聊以回味这次别有一番意义的活动。

与来宾栽树

是日,虽兴致颇高,但天公不作美。在漫天浮尘、一片土雾中,我们来到了道塬山背后。下车伊始,就见路旁已新栽了多棵柏树,这无疑是先到的来宾们播下的一片春色。我对自己的迟到顿生几分歉意,立即握锨来到了早已挖开的树坑旁,同跟前的几个人一起植树。当我把树苗移到坑中间准备填土时,猛然记得以前听谁说过,栽植柏树还要辨别阴面、阳面,但左看右瞧,实在没有看出阴阳面,只好“随坑就向”,把树栽上了。填了几锨土后,我故作内行地把树苗往上提了提,算是补偿了一点不辨阴阳面的无知。我知道这一动作的目的就是舒展树苗的根系,不至于使之蜷曲在一起。

有一外地来宾也开始挥锨填土。他的确是怀着一腔热情干的,但无奈比我还“外行”,竟然在树坑周围“挖地”,然后把土铲在树下堆成一个尖堆,像是在“壅洋芋”一样。就这样,树坑变成了“树堆”。我心想,树坑是用来浇水、储水的,而培土成堆显然是储不了水的。但不便明说,恐赧及颜面,只能自己“返工矫正”,重新挖开了树坑,又在周围培了一圈土。

看来,大千世界,处处留心皆知识,只有深入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本领。如果只是坐在书斋中,不去接触实际,那么,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进武宅“茶歇”

“茶歇”者,喝茶休息也。栽完树后,我们参观了几处文化建筑景点,又在山背后农家书屋浏览一阵后,便来到“武宅”茶歇。这座长方形的院子屋舍俨然,宽敞明亮。进入大门,正对面是一排几间房子,靠右手则是上房。上房侧面是一座“高房”。这些房子都是砖木结构的,看起来已有好些年成了,风霜雨雪、日晒水淋,使它们经受了大自然的考验,但在一二十年之前,这些建筑物绝对是领农村民居建筑之先的。

大家分作两拨,惬意地围坐在院子里的两张圆桌旁歇茶。武先生盛情款待,拿出特意从兰州订做的几样糕点分别摆放在两张桌上。他谦恭地说:“限于条件,在这里不能让大家用膳,只能吃些糕点,不过,这些糕点非常新鲜,是昨天才从兰州订做的。”我们一边呷着茶,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糕点,一样一种风味,或糯黏,或酥香,或甜软,非常可口。有了武先生的盛情,有了这些茶点,我们倍感这次茶歇氛围是多么的温馨啊!

茶歇毕,有人说:哎呀,这座高房多么像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一座古建筑呀!于是,我们又三三两两拾级而上,到高房去观望,庄前院侧之景尽收眼底。

听童声合唱

在新庄初级中学,师生读书演讲活动之前,安排了学生大合唱,大合唱的歌曲是《我们走在大路上》。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声声倾情的歌唱。看着同学们严肃庄重的神态,听着清丽圆润的童音,我的心头顿时涌出无限的激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和同学们融入一个层面了,幸福地沉浸于一片童心的体验之中。

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是多么的天真,多么的无忧无虑呀!在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里,到处是纯洁的世界;在朴素的思维里,始终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简单的生活中,每天都哼唱着甜美的歌曲;在乡村的学堂里,勤苦地接受着知识的濡染和涵养。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人生可以重启,那么,我惟愿自己一直是学生时代,和我的同学,一起阳光地生活、快乐地成长;如果韶华可以久驻,如果职业可以再选,那么,我惟愿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以蜡烛的微光照亮在他们前行的路上。

清山道刺蓬

“问道亭”地处“鸡鸣三县白”(会宁、靖远、榆中)之地。据说,在无人机航拍的镜头里,这里的地理环境酷似一幅太极图。登临此亭,极目远望,即可见道家塬、李家塬、鹿儿塬和榆中北山。

在参加活动的一行人驱车登临问道亭的山道上,首车忽停于半坡。后面的人以为山路陡峭,车子上不去了,就纷纷停车观望,原来是一堵“刺蓬墙”挡住了去路,武先生等人正在动手清除刺蓬。于是,一部分人立即下车帮忙。我走到“刺蓬墙”前,伸出双手撕扯“紧密团结”的刺蓬,忽然,手指一阵钻心的疼痛,仔细一看,皮肤已被刺蓬划破了,方悟刺蓬名不虚传,果然会刺人的。便改变“战术”,专拣刺蓬根部抓,一抓一大串,屡试不爽。

看来,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只有抓住规律、顺应规律,才能使各种问题迎刃而解,切不可逞一时莽夫之勇。

那么,这一堵“刺蓬墙”是怎么形成的呢?人为因素完全可以排除,那一股一股粗厉的大风无疑就是最好的工匠。当冬天来临,刺蓬干枯时,往往头重脚轻根底浅,大风一吹,它们就被连根拔起,四处漂流。恶作剧的大风偶尔把几棵刺蓬吹到半山道时,又同它们“不玩了”,刺蓬便在道上趴窝。又一股风带来几棵刺蓬,它们就情同手足,抱团相拥,最后,越积越多,越积越高,越积越厚,紧紧地裹挟在一起,风也奈何不了它们,只能从它们的头顶上掠过去。

在山顶,目睹问道亭的木柱被风剥蚀,连镌刻在上面楹联上的字也受到了损害,更加确证了大风筑就“刺蓬墙”的认知。


责任编辑:赵艳萍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28320001 不良信息举报: 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
网站备案:陇ICP备17004671号-1 公安备62040202000275号
白银视线网举报电话: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