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寺滩乡宽沟村
□ 石延荣
宽沟城位于景泰县城西南30公里处寿鹿山西北部的宽沟山麓北口。东眺永泰城,西通古(浪)凉(州)大道,丝绸北路依城而过,交通战略位置显著。历史上商旅繁荣,文化底蕴厚重,是红水县的政治文化中心。
据《皋兰县红水分县采访事略》所载:清乾隆四年(1739年),甘肃巡抚元展成于皋兰县属地宽沟堡添设县丞一员,管理红水、永泰、宽沟、征虏四堡保甲、逃人、匪窃等地方事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甘肃巡抚吴达善将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红水、永泰、宽沟、镇路四堡之钱粮归县丞管理,始称皋兰县红水分县;道光二年(1822年),县城复移宽沟堡,仍称红水分县。宽沟城自乾隆初年设置为红水分县治所,至民国年间撤迁,历经了130多年的风雨沧桑。纵观历史长河,在一个地方久立县治,长达一百年以上,这在甘肃置县沿革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宽沟堡在景泰置县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咸丰三年(1853年),红水分县县丞冒蕖于宽沟口创建宽沟堡城,《创修红水县志》载“二月十七日兴工,是年十月二十四日修理完固。”堡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450丈(1486米),高1.8丈(6米),城基宽1.5丈(5米),开东西两门,两门建筑格式相同,皆为城楼式建筑。下层为城门,有木质大门两扇;上层是三间古城楼阁式;中间起脊,砖土木结构;城门顶部为木顶。东曰固安门,西曰康阜门。四角建炮台,南边炮台上有炮楼一间,主要作用是监视和调遣夜间巡更人员。城内共有两条街道,分别为南北、东西走向,在城内钟鼓楼处交叉成十字街,由钟鼓楼下穿过。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县衙、宽山书院、文庙、关岳庙、龙王庙、城隍庙、土地祠、戏楼等,均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钟鼓楼四周。
钟鼓楼,又名财神阁、文昌阁,位于堡城中轴线正中间,占地约140多平方米,是县城的核心之地。该楼共三层,一层为砖木结构,二、三层属纯木质结构,第三层供奉着福、禄、寿三大财神。传说自此楼建成后,宽沟城文风兴起、人才辈出。钟鼓楼建筑俊秀挺拔,雕梁画栋,四角悬挂风铃,在阵阵轻风中叮咚作响,风情雅致。县衙在钟鼓楼南面大街西边,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占地面积约为1700多平方米,大堂坐北向南。1917年,重修改建,大堂三楹。前为中山堂,是政府的会议中心,用于政府召开各种重要会议;中间为二堂,即法庭;后为三堂,即礼堂,是县长议事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衙署前为仪门,门前中间建有牌坊,院内吏房、班房俱备。仪门后院即监狱,四周以木栅高围,坚固威严。县署大堂之北有两小院,内院西房三间,北房三间,过庭三间,马厩三间,此处为丝绸北路上著名的宽沟官驿。
宽山书院与文庙并排位于县衙门的正南方,皆坐西向东。宽山书院,即今宽沟小学,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讲堂三楹。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红水县丞史载衡在宽沟建光四书院,其性质为义学。《咸丰四年(1854年),县丞冒蕖筹款改建为宽山书院。《创修红水县志》所述“咸丰四年,筹集军粮交省定额完成后,余二百余石(每石约100斤),部分官员欲以此为县署公费,蕖不从,用以修建宽山书院,地方人士大为感服。”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丞吴沅复改为光四书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学堂;1914年,红水县县长田筱山将“光四书院”改为红水县公立第一高级小学。宽山书院,开启了景泰教育之先河。
文庙即孔庙,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砖木结构。文庙有大殿三间,坐西向东,南北各有厢房三间,大殿内供俸孔子塑像一尊,另外还供奉孟子、曾子等七十二贤牌位。每年秋季祭拜,县丞主祭,宽山书院的师生全部参加,规模甚为隆重。城隍庙与县衙门呈对角,坐落在钟鼓楼东北脚下,坐北朝南,占地约800平方米,属砖木结构。庙内有大殿三间、东西厢房数十间。大殿内净台正中供奉城隍坐像,宽沟城隍为三国时魏国陈王曹植,两侧塑有童男玉女各一尊。殿外门台上放置着一面直径一米左右的牛皮鼓,悬挂五百余斤的生铁大钟一口。院内有生铁铸成楼阁式样的三层角楼一鼎。大殿对面建有坐南向北的戏台三间,土木结构。大殿正东面设有一门,过门入一小院为子孙宫,有正殿三间,东侧有厢房三间。正殿坐北向南,砖木结构。殿内东西两边塑有假山和传说中的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让梨等历史名人少年故事。每年阴历三月二十日举行盛大的庙会,四面八方赶会的游客络绎不绝,热闹空前。
宽沟城内建筑设计最为壮观的是关岳庙,关岳庙在文庙以东,位于县城东南角,占地约1000平方米。关岳庙山门坐南向北,亭台楼阁式样,上下两层,下层三间山门,中间正门大两边侧门小。上层为正方形戏楼(戏楼坐北向南),有明柱四排,每排四根,大约十米高;四角吊有悬柱,八卦悬顶,斗拱飞檐,错落层叠,雅致壮观。戏台背面四分之一处用木板隔开,用作艺人的化妆室,两面开口搭梯为戏台入口,背面中间有一间暖阁(坐南向北)。
山门前有一个做工精细的牌坊,门外两侧泥塑红白两匹大马,旁有马童牵马坠镫。进了山门,松柏参天。院中有一鼎生铁铸造的三层角楼。正面是关岳庙大殿三间,坐南向北,九架起脊,前后分坡。大殿里供奉关羽、岳飞神像,两边间还塑有马王爷和关兴、周仓像,正殿刀架上奉放着重约一百二十斤的青龙偃月刀。大殿右侧建有一座卷棚,顶为波浪式,内悬有“赐福无疆”“圣武神佛”“天地正气”等木匾。
龙王庙位于东城门外北面近300米处的坡台上,占地约200平方米,坐北向南,有大殿三间,供奉着三尊龙王神像,分别为城池龙王、井泉龙王、河池龙王。相传每遇旱情,当地百姓前来求雨。
1913年,皋兰县红水分县改升为红水县,属兰山道,县知事仍驻宽沟。1933年1月31日,红水县和靖远县北区的大、小芦塘、五佛寺、一条山、锁罕堡(今兴泉村)、胡麻水等地合并,成立景泰县,裁撤红水县,县城移迁芦塘城。此后,宽沟城淡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们忘记。
由于历史变迁,宽沟城从清初到民国时期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段残缺不全的城墙印证着宽沟城昔日的辉煌。2012年,宽沟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宽沟村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许是历史的溯流徂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