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931-8712377 邮箱: gsjbzx@12377.CN
首页 > 文艺
在盛宴将散时守住灯火
——写在2025届弟子高三毕业之际
时间:2025-06-28 09:36:32 来源:白银市融媒体中心

□ 王承栋

今天,我所在的白银市第十中学为2025届高三学子举行了毕业典礼。仪式简约而庄重。

当往昔三年的点滴片段在典礼屏幕上重现时,或许是年岁渐增的缘故,那些熟悉的场景竟如老照片,格外令人动容,令人感慨。

典礼上,毕业生代表向授课三年的恩师深深鞠躬,献上鲜花。那芬芳承载着无言的感激,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似乎定格的一幕,让身在其中的我感到世间无上的荣耀。

我始终相信,学子的毕业恰似黎明破晓——那些在求知长夜里跋涉的星辰,终将挣脱阴云与风雨,以独特的光辉照亮苍穹。正如三尺讲台上的守望者,我们甘愿化作提灯人,目送每一簇星火穿越迷雾,见证他们与银河共鸣、同皓月争辉。这,便是教育最诗意的注解:不是修剪生命的形状,而是守护每颗星辰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让漫天星光成为时光最温柔的馈赠。

当最后一项仪式结束,座位下的余温尚在椅间萦绕,鼎沸的人声已如潮水般漫向体育馆门廊。喧腾的声浪终似退潮般渐次平息、远去,最终消融在六月苍茫的暮色里。

方才还激荡着青春呐喊、萦绕着师长期许、闪烁着离别泪光的空间,此刻只剩空荡的大厅。空气中,那混合了汗水与青春的温热气息,也逐渐散尽。

我突然想到——一场关于教育的盛宴,终是到了曲终人散时。盛宴的灯火辉煌,只为酬答过往;而教育者的使命,是在人群散尽后的幽微处,独自守护那簇不灭的真火。

盛宴已散,曲终人未散尽的余韵里,一种更深沉、更绵长的情绪,如同脚下这无声蔓延的寂静,悄然包裹了我。三十二年了,这样的场景,熟悉得如同年轮刻在心底的印记,每一次落幕,都像一次小小的告别,又像一次无声的加冕。

三十二年的岁月告诉我,最盛大的喧哗终会归于宁静,唯有那盏名为“教育”的灯火,需要在每一次盛宴散场后,由我们这些守灯人,用毕生的信念去呵护、去点燃、去传递。它或许微弱,却足以穿透迷茫;它或许孤独,却能在无数年轻的心田里,种下光明的种子,最终汇聚成璀璨的星河。

早已习惯离合的我,并没有参加更多的拍照留念,而是回到办公室,习惯性地打开案头的台灯,享受短暂的宁静。突然间,不少弟子风尘仆仆叩响办公室的门扉,一句“老师,当年您给我说的那句话,我一直记得”,恰如一道微光,瞬间融化了时光的霜雪。

办公室内,一位年过五旬的老教师,依旧在静静地整理自己的文案。老教师案头那盏深夜不熄的台灯,照亮过多少稚嫩文稿上的朱批?灯光下,他抚过新苗歪扭的字迹,如农人俯身摩挲初抽的穗苗。窗台上悉心照料的绿萝,藤蔓已悄然垂落三尺青翠,恰似岁月里那些未曾张扬的牵挂,我似乎看到更幽微处,尚有守夜人手秉烛火。

这微光不似盛宴华灯摄人心魄,却似亘古长明的灯塔,以恒常的暖意穿透迷茫雾霭。它见证着最朴素的真理:教育并非刹那的烟火,而是年深月久的浸润;真正的灯火,在喧嚣散尽后依然映照灵魂归途,指引迷舟穿越生命长夜。

“为什么还要这么认真?”

“灯火记得所有背叛与坚守的细节。”

老教师说话时呵出的语气与灯光交融,让我突然懂得:所谓坚守,不过是平凡人把某个动作重复千百万次。

突然想起罗曼·罗兰在传记作品《米开朗基罗传》中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回想参加工作的三十二年间,闲暇时,我一直喜欢攀上高山眺望城市的万家灯火。由此,我又想到一句话:人的一生,最难的不是点灯,而是在盛宴将散时守住那盏孤独的灯火。

那些星星点点的灯光,在钢筋森林里倔强地亮着,像无数不肯投降的星辰。这让我想起幼时在靖远老宅的日子:勤俭持家的祖母,每当我夜晚读书——哪怕是看小说,总会轻轻为我拨亮油灯芯。后来家中通了电灯,她也总会特意为我换上一盏更亮的灯泡。

然而,在霓虹交织的现代文明中,万家灯火触手可及的光明,消解了人类对暗夜的本能敬畏。当电流沿着钢筋铁骨的城市血管奔涌时,我们早已忘却那些在电缆间穿行的守夜人——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维系着照亮人类文明根基的光明契约。

再研读历史,就可得知张骞凿空西域那年,长安正沉醉在汗血宝马带来的狂欢里。当王公大臣争相模仿胡人跳拓枝舞时,这位似乎已经被人淡忘的使者,依旧在默默地整理那卷被风沙磨破的羊皮地图。二十年前出使时的烽燧图纸,他始终贴身收藏,直到最终回到大汉王朝。历史证明,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线条,最终连成了丝绸之路的文明经纬。

我始终觉得,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最动人的一幕,并非火焰初降人间,而是暴雨如注的暗夜里,先祖们围成圆圈,以血肉之躯筑成壁垒,死死护住那簇摇曳火种的场景。

我也时时感慨,西南联大时期,教授们带着图书仪器南迁,在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梅贻琦校长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那些在防空洞里点燃的煤油灯,照亮的不仅是教科书,更是文明存续的可能。

记得那年到云南学习时,刚到昆明,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西南联大的旧址,但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旧址所在的云南师大不允许校外人员进入,我只好带着无比遗憾心情离开,以至于觉得那一趟的学习,瞬间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回首再望,这方三尺讲台,这方神圣之地,竟已默默承载了我三十二载的春秋冬夏。每一天的坚守,每一次的耕耘,都在这里倾注心血,见证桃李芬芳。从青丝到白发,它支撑着我教育生涯的每一步,默默奉献,初心不变,我用岁月守护这方天地,担起育人使命,润育数千学子。

人生有几个三十二年?我的青春、我的壮年、我生命中最富华彩的章节,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里——教育事业。我记得初登讲台时的忐忑与兴奋,粉笔灰沾满年轻的手掌;记得批改如山作业时窗外的星斗,以及台灯下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记得无数个清晨,迎着朝阳走进校园,看少年们意气风发的身影;也记得无数个黄昏,送走最后一名答疑的学生,独自在空荡的教室里整理教案。

时光如刀,雕刻了容颜,风霜悄然染白了鬓角,但那份最初的悸动,那份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求知若渴的清澈眼神时,内心涌起的纯粹热忱,有点冷却,却未曾蒙尘。

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如同奔赴山海的河流,而师者,是那河畔不语的灯塔,是岸边稳固的堤坝。这份守望,如今对我而言,已是责任,更是信仰。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更坚定,教育,从来不是一场速成的狂欢,而是一场漫长的、需要静水深流般定力的耕耘与守望。

此刻,又到凌晨,那些沉默的汗滴、相视的笑容、掌心相击的脆响,皆在灯火阑珊处沉淀为青春韧性的矿脉——教育的精魂,原就在这烟火散尽的排练场里,守住自己内心的灯火。

窗外,城市的灯火与案头灯光遥相呼应。我知道,属于这一届的盛宴已然落幕,但守护灯火的长夜与黎明,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唐占霞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28320001 不良信息举报: 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
网站备案:陇ICP备17004671号-1 公安备62040202000275号
白银视线网举报电话:0943-8229929 邮箱:191187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