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飞
头寨子是会宁县流域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在四百七十三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山塬川岘、坪岔岭湾,黄土地貌特征一应俱全,被南北向的关川河从中分开,形成东西两面起伏的山塬夹峙一道平川的总体构架。在这一衣带水鸡鸣三县的地方,历史遗迹密布,一洞一台,一山一塬,一城一关,一河一寺,一寨一户,烩制成了十全十美的一道脍炙人口的文化盛宴。
一洞一台就是东山的牛门洞和西山的窠立台。这两个地方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文化圣地。牛门洞是全县之内最老的一个洞,一百年前的一九二零年,在春风吹醒的一个黎明,一位老农驾着一对耕牛,在牛门洞山梁上开垦荒地。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被泥土和草根摩擦得明光锃亮的犁铧,撬动了一块历史深处的时光:一个彩色陶罐滚动而出。这个时候,远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和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以及本省境内临洮的马家窑,都还沉睡在一片茫茫的混沌中,只有牛门洞从浑浑噩噩中侧了侧身子,眨了眨了懵懵懂懂的眼帘。可惜,当时牛门洞没有先知先觉者,也就无人能窥破这奇观异景里的秘密。有人说,如果瑞典的那个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最先来到这里,也许现在人们高谈阔论的就是牛门洞文化,而不是马家窑文化了。
窠立台坐落山丛中,可以说是全县最偏远的一处遗址。这个被一道由南向北的山梁驮在脊背两边的小山村,两千二百多米的海拔,黄土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高度,种进这么厚实黄土里的远古岁月,已经长成了彩色陶罐,经历五千年漫长的生长期,一个个浑圆如十五的月亮。窠立台这个村子太小了,小到峁疙瘩上会宁的一声鸡鸣,周围的其他三县区都能听到:西边榆中,北面靖远,南方安定。上世纪七十年代,窠立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又出土了大量彩陶及石器等随葬品,这些精美的文物证明,窠立台与牛门洞一样为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类型并存的新石器、青铜器时代遗址,范围之广,跨代之长,在甘肃史前遗址都是首屈一指的。
一山一塬就是东面的铁木山和西面的鹿儿塬。铁木山紧邻牛门洞,海拔两千四百零四米,是会宁境内最高的一座山峰,山上绿植密布,树木葱茏,芳香满谷,如同一座自然博物馆,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奇异果蔬、野生药材、菌菇山珍等品类繁盛,应有尽有。这铁木香林在苍茫荒芜的黄土山岭中,独自青翠成了一种非常醒目的另类,像翡翠、似碧螺,吸人眼球,引人入胜,赢得了“旱塬秀峰”的美誉。山岩石隙中有泉滴涌,甘洌清澈,是一种优质天然矿泉水。铁木山于元朝初期开山,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国道兰宜公路从山门前逶迤而过,引来无数游人,四时不绝,晨昏不归,沐浴自然风光,探寻心灵栖所。
鹿儿塬虽然没有跻身会宁八大塬之行列,但这一点不影响他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存在与天地间。鹿儿塬这个性情摇曳的名字,就充满着神秘气息,有着无尽的诱惑,仿佛遍地流淌着浪漫的色彩,最能撬动人的心灵,让人浮想联翩。鹿儿塬南面的猴牙岔八盘险道,是入世的通途,北面的西岐山九仞峭壁,有出世的幽径,西北有八里长吊岭盘曲陡入沙河,东南十里连枷沟弯绕直抵关川。鹿儿塬周围有一些令人充满奇思妙想的村庄地名,上有老鸹沟,下有野鹊沟,好像是这两种鸟儿在相互啼鸣,为整个鹿儿塬营造一种空灵境界。但最令人神往的还是那一个个牧鹿人,像传说中的神仙一般,风雨无阻往来于鹿儿塬与牧鹿沟之间,一路飞鸟盘旋,虫声和鸣。放牧一群活蹦乱跳的灵鹿,就是放牧一声声的呦呦鸣叫,就是放牧星河下仙风道骨般的岁月,也是在放牧人类最美好的童年。
一城一关就是盘桓在马家堡峡谷口的唐代乌兰城与北宋时期的会宁关。关川古时候是西域通向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不仅是驼铃声声的丝路商道,更是马蹄嘚嘚的铁血战道,位于峡口的马家堡,战略要塞和战术要地的地位一直居高不下,是中原王朝控扼西域的门户,也是西北各个政权觊觎中原的窗孔,各朝各代都非常看好这块天选之地。北周武帝宇文邕西巡至此,设置了乌兰县,修筑了乌兰关,此后各朝代都在此筑城设关,关川也就由此而得名了。唐代乌兰城遗址在马家堡村南偏西的地方,建于唐武则天天授二年的六百九十一年,这虽然是一座县城,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中心,但建在这样险要的关隘处,更多地彰显出了军事意义。整个城池就像一座巍峨的城墙横亘在关川河谷口,控上扼下,大有一城当川立,万马难跃蹄的架势,把涉过黄河而来的游牧民族拒阻在北边,使其战马不能南越一步,而中原势力的锋芒可以直指北漠。
马家堡两面高耸的黄土山峦,将这里的黄土城池深深簇拥在关川河谷当中。宋金夏并存的时期,这里经常上演三国混战的悲剧,城头不断变换大王旗。这一带就被党项人率先就近占领,成了西夏的牧场。北宋五路伐夏战役打响后,唯一获胜的一路由李宪率领,攻克兰州,收复西使城,凿通汝遮谷,一路势如破竹,斩获颇丰,使游离大宋版图已久的这块土地又终于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为长久计,北宋实行进筑策略,一零九八年的元符元年,钟传衔命筑成颠尔关,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在峡谷口筑起了一座雄关,朝廷最初赐名为通会关,很快就又改赐为会宁关了。从此,会宁这个吉祥的名字,好像才真正落在了这块土地上。
一寨一户就是在这八十里关川自南至北有三个用“寨子”和九个用“百户”命名的村庄。寨子和百户,这是明朝实行屯田制时形成的产物。三个寨子就是头寨子、二寨子、小寨子,是全县寨子最多的一个区域。关川河从马家堡奔流下来,过了蛤蟆沟口,在黑庄子的西山脚下,碰壁河崖以后来了一个大转身,直接扑向东面的山脚下,这时就在西岸的回回沟出口处弯出了一大片宽阔的川台地,头寨子村就坐落其上,现在成了镇政府所在地。关川河在头寨子村东面涌流时,也许用力太猛,又被河崖碰了一脸灰,就又转过身来向西而流,这样就在东岸空出了一处开阔的平地,二寨子就跻身在此了;河流继续北下,在李家坪又遇崖壁阻挡,被甩向东面,这样在西岸又形成了一片平展展的川地,小寨子就在此焉。这三个寨子都能望见成牟家山顶的烽火台,中间相距十里左右,分列关川河两岸,互为犄角,织成严密的防护网,牢牢把守着关川河谷通道。
关川河流过三个寨子后,在冯家堡的河西村纳入了从西面武家沟奔来的沙河,在此涉水而过,就进入了百户地界,从一百户开始,按顺序编排,一直到九百户,是全县百户分布最全的一个地方。现在这九个百户被划分到两个乡镇,三百户村以上属于头寨子镇,六百户村以下为郭城驿镇。关川到这里,东西两面的山塬地势渐趋低矮,川道更加平坦,也更加开阔,国道傍着河道穿境而过,村庄星罗棋布,农舍摩肩接踵,粮田陌陌,果树森森,绿树合抱农舍,国道奔涌车流,处处呈现出繁忙繁华景象,成了一方富庶的家园。出了九百户,关川河在这里就与从郭城驿城下流来的祖厉河交汇。关川河与祖厉河就像一对姊妹河,关川河畔有祖厉城,祖厉河畔有关川堡,她们在清凉山下拥抱后,向北流过郭蛤蟆古城遗址,携带上历史的回音,一路向北,匆匆不息,一心扑向黄河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