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
在陇原大地深厚的文化沃土上,会宁第四中学美术教师南斌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创新的长河中破浪前行。南斌深耕艺术教育二十余载,秉持“以画笔育桃李,以毛笔书赤诚”的信念,走出了一条“融古铸今”的书法艺术融合创新之路——既植根传统书法的笔墨基因,又以跨学科思维重构艺术表达,其艺术实践彰显了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更展现教育工作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
厚积薄发:艺术人生的成长轨迹
1998年,南斌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系统的学院教育赋予他造型艺术思维与传统书画理论修养。2007-2009年赴天津美院进修期间,他沉浸于写意人物画与宋元山水的笔墨体系,这种跨学科的审美积淀使其突破单一技法桎梏,形成“以画入书”的独特视角:笔法融入绘画皴擦韵律,章法借鉴山水虚实布局,为书法创作奠定造型艺术的审美根基。
作为“双师型”教师,南斌老师曾经担任甘肃省白银市美术教育会副会长,主张“书画同源”教学理念,将书法基础教育纳入美术高考体系。2003年,他因“以书法之韵滋养绘画教学,以传统文脉培育新人”的突出贡献,荣获白银市“十佳音体美教师”及“园丁奖”。
艺术创作上,南斌以“日课千字”的强度临习七年,用废6万余张毛边纸。2020年起,其作品《家训二十四条》入选“中华好家训”全国展,行草作品获教育部“笔墨中国”大赛三等奖,此后持续入选全国中青年书画邀请展等专业赛事,创作成果丰硕。在会宁四中执教的二十余年间,他构建特色美术高考教学体系,累计辅导近400名学生考入艺术院校(含西安美院等八大美院学子),教学中“先修笔法,再研造型”的理念深受认可——2012届学生张鹏(现中国美院博士生)坦言,临习书法的经历让其在素描中领悟到线条的节奏之美。
溯源经典:扎根传统的临习之路
南斌以“植根传统,取法乎上”为原则,构建“5:3:2”研习体系:王羲之筑基,米芾取意,颜真卿融骨。他常言:“书法创新如造楼阁,传统经典乃基石梁柱。”
师法右军与宋意重构。王羲之《丧乱帖》“尖锋切入、中侧互济、空中收势”的三段式笔法,经千次临习后,成为南斌理解“一搨直下”技巧的钥匙;《二谢帖》的灵动连笔与欹侧布局,则被他转化为“断处似连,连处似断”的韵律表达。米芾《蜀素帖》“八面出锋”的“刷字”技法,让他掌握了侧锋快笔在粗糙绢本上形成“枯中见润”的线条密码,通过三维笔锋转换训练,其作品线条呈现“一面光一面毛”的立体质感,兼具苍劲与灵动。
融合创新:构建个人艺术语言
历经传统研习的深厚积淀,南斌于2018年开启“熔铸三家”的创新探索,以“三年筑基,四年成型”为规划,通过“日间临古,夜间创作”,在传统法度与现代审美间寻找平衡点。
章法布局上,他将《兰亭序》“之”字21种变化转化为“同字异构”法则,在《赤壁赋》中实现单字形态变异;引入绘画“留白”理念,在《宋词四条屏》中以“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强化“大江东去”的空间纵深感。形式探索中,突破卷轴局限,在2021年“桃花山杯”邀请展中,以中堂布局结合装置艺术,将书法与篆刻、拓片融合陈列,构建多维文化场域。风格塑造上,形成“刚柔相济”的个人面貌——笔法融合王羲之的古朴、米芾的爽利、颜真卿的沉厚,结体“内紧外松”,代表作《会宁赋》以颜体起笔、米芾侧势行笔、王羲之虚收,被评论家赞为“打破地域局限,兼具西北雄浑与江南灵秀”。
薪火相传:艺术教育的当代实践
南斌构建“技法—审美—文化”三位一体的书法教育体系,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实践。他设计“书法—素描”联动课程,要求学生以“永字八法”对照素描轮廓线的“提按转折”,2003届学生王志杰(西安美院毕业生)回忆:“用中锋笔法画石膏像明暗交界线,让我对线条质感有了全新认知。”
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他发起“写家训、传家风”项目,带领学生整理会宁当地家训文献,创作《朱子家训》等书法作品并举办展览,该项目获2022年甘肃省“美育创新案例”一等奖。2023年,学校在“中国第十三届PHE国际中小学幼儿美术书法大赛”中获教育成果三等奖,南斌获三等辅导奖。
从西北师大的求学少年到会宁四中的名师,南斌以二十余载坚守诠释着当代文化传承者的自觉。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他笔耕不辍,以“融古铸今”的艺术探索,为传统书法的当代转译提供基层教育者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