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
随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等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我国在科技助残研发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智能仿生腿让肢残者重新站立行走,AI机械臂赋予了主人“第三只手”;计算机视觉技术驱动的电子导盲犬和智能眼镜,正试图成为比传统导盲犬成本更低、限制更少的“数字向导”;实时手语翻译系统,正在搭建听障人士与健听世界的桥梁;支付宝等平台推出的无障碍支付,可采用手划、口说完成付款,让残障人士也能独立完成交易。科技通过“赋能”而非“替代”,正在将残障人士从社会的“帮扶对象”转变为生活的“主导者”和价值的“创造者”。
要让科技之光真正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与群体应用同频共振任重道远,需久久为功。
首先要注重研发与应用相结合。科技助残成果使用的价格门槛相对较高,通过政府补贴、纳入医保目录、采购示范等方式,切实降低用户获取科技成果的门槛,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地。科技助残是需要持续服务和支持的生态系统,我们要鼓励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与设备维护,推动不同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设备兼容,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数字无障碍环境。
其次要推动供给与需求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只有精准对接需求才能实现有效供给,我们要让残障人士深度参与其中,促进产品真正解决他们的痛点难点。盲人博士黄莺通过短视频记录她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群体的积极改变和对生活的希望。
科技赋予残障人士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利,还有独立与尊严。在科技之力的加持下,残障人士能更加便利地出行、沟通、工作与生活,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彩,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数字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