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张萍 米英隆
在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有这样一家农业科普组织——白银区农业科普信息协会。自2017年9月成立以来,该协会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核心,通过“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服务模式,上联高校科研院所、下接万千农户,在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中,书写了生动的科技助农答卷。
深耕农业科普:打造“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体系
自成立以来,白银区农业科普信息协会始终聚焦“三农”需求,构建起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涵盖农业科普讲座、科技咨询、成果转化、新品种培育、技术交流等,尤其注重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难题。从玉米种植密度的科学把控,到干旱地区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均以“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为标准。在服务形式上,协会创新推出“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模式,线下组织专家田间指导、农户观摩培训,线上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开展直播培训,让农业科技知识精准触达基层。
凭借扎实的科普工作,白银区农业科普信息协会先后斩获“中国农技协甘肃白银玉米科技小院”“中国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等10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成为白银区农业科普领域的标杆。
科技破题攻坚:引品种推技术,破解产业发展痛点
“这是我们2021年从山西林科所引进的‘京仓1号’,俗称‘蟠桃枣’,皮薄汁多、口感脆甜,亩产能达400-500斤。”白银区农业科普信息协会负责人高子斌手持鲜枣介绍。如今,这款特色鲜食枣已从最初的70亩试验田,推广到靖远、景泰等地,总面积达120亩,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新渠道。
不止于特色果品,白银区农业科普信息协会更是针对沿黄灌区农业生产痛点,精准引入新技术、新品种。为了解决当地玉米种植密度凭感觉、产量不稳定的问题,该协会在2023年开展玉米密度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播量、不同品种混作对产能的影响,为农户提供科学种植方案。研发推广“旱地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提供理论支撑。目前该技术已在当地推广近5000亩,创造产值300多万元。
搭建产学研平台:人才沉下去,成果用起来
“协会的核心优势,在于打通了‘高校科研’与‘田间地头’的通道。”高子斌表示。协会不仅与甘肃农业大学深度合作,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见习基地”,更创新打造“引进专家+本土农科专家+引进研究生+乡土专家”的人才体系,让15名专家导师、20名科普志愿者、高校研究生团队长期扎根农村。
在这里,田野就是课堂,农作物就是教材。研究生团队的论文课题设计以解决当地产业技术问题为目标,专家教授定期深入田间开展指导,农户可随时获得“零距离”技术服务。通过科协组织、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常驻的模式,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实用人才,有效破解了基层农业人才短缺难题。
赋能乡村振兴:从一个协会到一片产业的辐射效应
如今,白银区农业科普信息协会已不单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中转站”,更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协会逐步完善服务体系,探索出多方受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让农户增收,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升级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建设,助力水川镇等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谈及未来,高子斌表示,协会将继续在党建引领下,发挥“科技小院”服务模式优势,定期发布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力争一个协会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同时,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科技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丰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