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融媒记者 苏黎明
通讯员 宋勇锐
从会宁县“银龄守护夕阳红”、靖远县“我的城市我的家”到白银区“中医夜市”、平川区“书香有声·德润心灵”,白银大地上正悄然涌动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热潮,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去年以来,白银市以“志愿同行·爱心同频”为引领,在全市系统推进“一县一品”志愿服务品牌建设。通过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传承,成功构建起服务规范、参与广泛、机制健全的志愿服务新体系,为基层治理提质、群众幸福感提升注入了强劲的志愿力量。
聚焦“一县一品”
特色品牌点亮城乡
“独特性就是生命力”。立足各县区实际资源与群众需求,白银市深挖服务潜力,打造出一批辨识度高、可持续性强的志愿服务品牌。
会宁县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银龄守护夕阳红”项目,依托红色网格实现“一村一案、一人一策”,构建起“30分钟服务圈”。累计服务老人2000多名。靖远县以“我的城市我的家”为主题,将志愿服务与党建深度融合,组织80余家单位800多名志愿者,常态化参与环境、交通、文明等五大领域治理,城市面貌显著改善。景泰县聚焦心理健康,打造“心守护·景泰行”品牌,构建“3+N”服务体系,开展专业服务200余场,覆盖1.2万人次。白银区创新“中医夜市”模式,推动中医资源下沉,夜间为上班族提供健康服务,日均服务500多人次。平川区以“书香有声·德润心灵”为载体,开展国学诵读、家长课堂等文化服务180余期,参与人数1200多人,浸润心灵的社区文化生态逐步形成。
创新机制破难题
精准服务直达民心
品牌立得住,机制是关键。白银市坚持机制创新与服务实效并重,推动志愿服务从普惠式向精准化转变。全市普遍建立“专业志愿者+常态培训+跟踪回访”运行模式。
会宁县细化23项养老服务清单,推行“1+N”基础服务与个性需求相结合模式,精准匹配老年群体需求。景泰县组织56名持证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培训、案例复盘,同步实行“一人一档”回访机制,确保心理服务精准长效。白银区通过“党建+医疗”模式,整合30多名中医专家及200多名医护志愿者,开展定点延时服务,切实破解群众“看病难、没时间看病”的诉求。
“在志愿服务上,我们更加注重品牌的打造,打破了以前的‘大水漫灌’的形式,转向‘精准滴管’,力争让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志愿服务亮招牌。”白银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雷艳芬说。
整合资源聚合力
构建社会化协同网络
“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以党组织为引领,白银市积极整合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及市民群体力量,形成“党员带头、专业支撑、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矩阵。
靖远县建立“领导带头、党员跟进、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凝聚多方治理合力。白银区“中医夜市”由党组织全程协调保障,让志愿者专注服务、群众安心享服务。平川区依托书院吸引志愿教师常态化投入,联动家庭、学校、社区资源,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落地生根。如今,覆盖城乡、响应迅速、服务多元的志愿协同网络已在白银市逐步成型。会宁县70多岁的李秀珍老奶奶提起社区志愿者,脸上满是笑容,她说:“志愿者每周来两三次,帮我买菜、测血压、唠家常,就像多了个亲戚。”
白银市不仅关注志愿服务短期成效,更着力培育志愿文化、健全长效机制。“银龄守护”“心守护”等品牌均建立服务档案跟踪与定期服务日制度,确保服务有记录、成效可追溯。同时,通过“中医夜市”“国学诵读”等贴近日常的形式,让志愿服务融入群众生活。
如今,“一县一品”志愿服务已成为白银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亮丽名片,更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支撑。这股温暖的志愿力量,正持续为铜城的文明发展注入动能,让爱心与责任在城乡间传递,让治理温度直抵群众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