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霞
城市,是人们安居乐业的港湾,其韧性强弱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质量与区域发展根基。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多变、设施老化等多重风险的考验,因此,加大城市韧性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筑牢城市韧性,需夯实基础设施“硬支撑”。要聚焦薄弱环节,系统推进城市管网、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工程的提标改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其抵御灾害、快速修复的能力。特别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要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与维护,提升应对标准。同时,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保障物资储备,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效庇护市民安全。
筑牢城市韧性,需织密生态环境“防护网”。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城市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大力推进国土绿化,保护和恢复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蓄水、净水、调节气候的功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强城市“呼吸”与“吞吐”能力,有效缓解雨洪压力,构建蓝绿交织、人水和谐的城市生态格局,以自然的力量提升城市韧性底色。
筑牢城市韧性,需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要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同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加强实战演练。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城市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早期识别、智能研判和快速响应。更要广泛开展公众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教育,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安全治理共同体,凝聚起抵御风险的强大合力。
城市韧性建设非一日之功,乃长久之策。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夯实城市安全发展的根基,共同建设一个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挑战,更加安全、宜居、富有活力的韧性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