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显
欲望是需要审视的。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意思是说,平坦而近便的地方,游人就多;艰险而偏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很少了。然而世间雄伟壮丽和极不寻常的胜景,常常就在艰险偏远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因此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向、有恒心却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有恒心,但是到了幽深昏暗而令人迷惘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的辅助,也还是不能到达。然而,如果体力足以到达,而努力不够,以致未能到达,不但别人责怪讥笑,自己也会产生悔恨。如果自己已尽了主观努力,仍不能到达,那就可以不必悔恨,别人也不会责怪讥笑了。
王安石用游褒禅山的切身体会,深刻地暗示出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精神状态。真可谓条分缕析,分析深透,无懈可击。
近日读王维的《辋川集》,其中有诗云:“轻舟南坨去,北坨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读后始觉平淡无奇,似乎没有什么诗意。经查,王维当年隐居辋川,那里有一湖泊,湖面辽阔,湖水浩淼。湖南有一座小山叫南坨,湖北有一座小山叫北坨。一天,王维驾一叶小舟从南坨出发,想去北坨看看,小舟行驶很久,才到湖心,望见对岸烟笼雾罩,神秘莫测,忽然决定停了下来。心想,那个北坨无力到达就不去到达,那些北坨不相识的人也就不相识了。还是让对岸停留在对岸,让向往停留在向往。
于是我心头一震,眼前一亮,原来这首看似文句简单、内容浅显的诗作,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这是因为美好理想,人皆有之,尽不懈努力,去实现理想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当美好的理想超越现实的时候,这就需要用心灵的CT对欲望进行一番扫描,看哪些部位是健康的,哪些部位正在面临细菌的浸染,以达到实现美好理想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维将小舟停下来,放弃触手可得的理想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仅仅是个比喻,王维所处的那个时代肯定是没有CT设备的。上好的作品往往利用逆向的思维,采取减法的方式,在有关抵达的作品中,要有不抵达才好,这样才能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有关复仇的作品中,要有不复仇才好,这样才能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环境。
要知道,当我们的理想被太多的欲望塞满的时候,我们只是欲望的奴隶;当我们的理想与太多的欲望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我们才会成为理想的主人。“花开半开,酒饮微醉”(《菜根潭》),“取欲无度,自致而反”(《古诗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那年我去成都小住,孙子开车陪我去峨眉山观光。车行半山,正好抵达乐山大佛侧面。只见大佛坐拥一山,面对三水,慈颜善目,沉默无语。相视许久,似从他那宽阔的眉宇间读出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后又步入报国寺,拜谒佛祖先贤,眼望绿树之间庙宇差参,匾对放彩,香火缭绕,钟磐低迥,顿觉物我皆忘,好似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净化。
步出山门,坐于石凳小憩后,准备下山,一位好心的当地青年告诉我,说是山头金顶凌云,寺塔高耸,佛光普照,金碧辉煌,劝我登顶一游。我听了心神忐忑,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为什么,正在这时,杭州灵隐寺一副楹联跃上心头:“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于是我想,世界上的物事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所谓的极乐世界实际上只不过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追求而己。去了金顶,不虚此行,不去金顶,遗憾一生。想来思去,还是为自己留下一方想象空间的好。于是一向容易满足的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欲望,义无反顾地接纳了遗憾,让金顶停留在金顶,让想象停留在想象。便打道回府了。
巴蜀湿热多雨。说来也巧,刚刚下得山来,还未进入驻地,豆大的雨滴便落下地来。回望山上,已是乌云压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一片迷茫,不见山形了。后来听说山上暴发了罕见的山洪。幸哉,运哉。
当今世界,变化莫测,无奇不有。笔者从网上看到,常有被称作“驴友”的一帮青年,怀着强烈的欲望,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悬崖暗洞、急流险滩,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由于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往往在所到之处,险象环生,进退而难。有的被营救生还,有的却一去不返,淹没于欲望的汪洋大海之中,实在令人痛惜。
美好的理想与无尽的欲望只有一步之遥,当理想误入欲望的迷途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失去原有的光泽。
当今社会,有的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权谋私,有的人面对金钱的诱惑,失去应有的自我约束,财迷心窍,欲火燃烧,背叛理想信念,贪污成性,最终落入法网,被人民所唾弃。
说了半天,欲望究竟是什么?说得形象一些,欲望是一团烧不尽的野火;欲望是一条填不满的沟壑;欲望是一道攀不完的山路;欲望是一汪不知深浅的湖泊……
欲望是需要审视的。